之所以说这场俄乌战争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历史必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一)舆论场上给出的乌克兰“虐待”俄罗斯人的理由经不起推敲。(二)“去俄罗斯化”和“西化”是“一体两面”。(三)乌克兰之于俄罗斯未来的重要性。(四)乌克兰在东西之间的战略地位。
对于俄罗斯发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的“导火索”,舆论场上(主要是俄方的话语体系)曾有观点认为,是乌军炮轰顿巴斯地区的平民和“虐待”俄罗斯族人。
对于“炮轰”事件,联合国的相关调查机构给出的结论是:双方(指乌军和顿巴斯地区分离武装)互有炮击,都对平民造成了一定的伤亡。显而易见,仅此“理由”还不足以从法理上“支撑”一场全面战争。
至于乌克兰政府系统性“虐待”俄罗斯族人的“说法”,其实也存在着逻辑自洽问题。比如,在2014年乌克兰发生内乱并导致“失去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冲突之前,乌克兰的总统是亚努科维奇。
而亚努科维奇不仅是出生在顿巴斯地区的俄罗斯族人,而且在动乱过程中就被秘密接到了俄罗斯。试问,亚努科维奇领导的乌克兰政府会系统性“虐待”俄罗斯族人吗?
对于俄罗斯指控乌克兰政府的“去俄罗斯化”行为,说白了,其实就是乌克兰政治精英群体的“西化”意识。实际上就是乌克兰的政治精英想从制度上、运行机制上和行为模式上实行西方那一套。
当然,从实质上来说,如果乌克兰“西化”了,肯定会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而身边有一个这样的“国家”存在,且又是同为“基辅罗斯的一家人”,未来的发展难免会“有比有照”,试问:俄罗斯能够接受吗?
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之前,普京曾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的民族统一》的署名文章;有“克宫大脑”之称的俄罗斯地缘政治专家杜金在他所有的地缘政治论述中,均将乌克兰与俄罗斯“视为一体”。与基辛格齐名的美国“地缘政治大师”布热津斯基曾论证说:没有乌克兰就不会再有“俄罗斯帝国”。
而普京在去年11月28日的世界俄罗斯人民理事会会议上提出并诠释了“重建俄罗斯世界”的构想,并明确指出,基辅罗斯、俄罗斯帝国、苏联以及现代俄罗斯就是“俄罗斯世界”。
尽管普京并没有明确说明“现代俄罗斯”的概念中是否包含乌克兰或乌克兰的部分领土,但在基辅罗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中,乌克兰均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此可见乌克兰之于俄罗斯的“重要性”。
即便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博士仍然认为乌克兰“不必”谋求加入北约,而是应该扮演东西方“桥梁”的角色。然而,基于俄乌战争的局势变化和残酷现实,在临近去世前,基辛格却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乌克兰应该加入北约。这说明什么?说明普京及俄罗斯的“立场”和“诉求”让基辛格意识到:美西方无法在战略上“退让”。
综上所述,还有人认为这场俄乌战争是乌克兰政府对俄罗斯族人的“虐待”、乌克兰政府不遵守“明斯克协议”,或者是普京的“一时兴起”吗?显然不是。直白地说,是因为有一方阵营认为,在冷战结束30年后,或经过“蛰伏”、或经过“发展”,到了该改变二战后“世界秩序”的时候了。所以,这场俄乌战争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这场哈以战争既是中东地缘政治的“改变”之战,也有俄乌战争的“外溢”因素
在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前,中东地缘政治的基本态势是:伊朗领导的“抵抗阵营”与以色列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对抗状态。与此同时,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建交”,且与逊尼派领袖国沙特有了“关系正常化”(建交)的趋势。
毋庸置疑,如果沙特与以色列“建交”了,也就意味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将失去“平衡”。或者说,伊朗推进的“什叶派之弧”运动将严重受阻。基于此,“抵抗阵线”自然需要一场“行动”来扭转趋势。而此时,已经深陷乌克兰战争泥潭的俄罗斯同样也需要美西方的关注点和精力从东欧地区“转移”。于是,哈以战争爆发了。
在哈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基本态势和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立场”是:战争主要在以色列与伊朗领导的“抵抗阵线”(包括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叙利亚和伊拉克什叶派武装等地方组织以及伊朗)之间进行。而沙特、阿联酋、约旦等一众阿拉伯国家虽然嘴上喊着“支持巴勒斯坦”(从没有支持伊朗的表态)的口号,但实际上是“观望”的姿态。
从国际层面来说,或者说是从两大阵营层面来说,对伊朗为首的“抵抗阵线”的支持是“政治大于军事”,或者说是“舆论大于行动”,比如,即便是援助,也并非“公开为之”。而对以色列的支持虽然“势单”(有时只有美国在公开支持),但却并不“力薄”。因为,美英对胡塞武装的轰炸和美、英、法对伊朗导弹的“拦截”,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帮助”以色列。
显而易见,两大阵营对以色列和伊朗这种“不对等”的支持力度必然会影响到这场中东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自然也会影响着世界性的战略博弈走向。
直白地说,如果伊朗不敢孤注一掷和直接下场参战,或者伊朗阵营中的更大势力不能提供更有力支持的话,伊朗为首的“抵抗阵营”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进而会造成中东地缘政治的严重失衡,即意味着美西方又一次在中东地区获得战略优势。
毋庸讳言,之于中东地区的这场战略博弈,接下来的重头戏将是以色列何时对伊朗采取行动,以及伊朗如何“应对”。直白地说,中东地区是否会“大乱”或“大战”将取决接下来以色列和伊朗的行动以及各自阵营的战略决心。
三,但愿“半岛危机”只是策略性的,否则世界必然“大乱”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场上突然热炒起了朝鲜派兵参与乌克兰战争的“消息”。而半岛上的两兄弟也“恰逢其时”的表现出了“对抗”的意味。比如南方向北方投放具有“颠覆性”特征的传单,北方则炸断了通往南方的公路和铁路。颇有剑拔弩张和一触即发的感觉。
从近3年来的俄乌战争过程来说,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坚定的,同时又是谨慎的。说坚定是指确保乌克兰不会崩溃,说谨慎是指秉持着“削弱俄罗斯”的同时又不与俄罗斯直接开战的这个“底线”策略,即美国就像“狗皮膏药”那样黏贴着俄罗斯。通俗的解读就是:美国不会让东欧的这场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
而对于中东地区的这场冲突来说,即便是发酵成中东地区大战或大乱,但由于该地区没有世界性国家存在,且几十年来的多次中东战争的“历史经验”表明,该地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是该地区打得“天昏地暗”,但却不会是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导火索”。然而,如果朝鲜半岛爆发冲突,则极有可能会导致世界大战和世界大乱。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曾有西方智库专家以独特的角度分析称,当普京决定对乌克兰动手的那一刻起,俄罗斯就失去了战略“定力”,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大国时代”的终结。这位专家并因此断言:这场俄乌战争结束后,决定世界秩序和安全的将取决于美国和东大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这位智库专家的言外之意是,在此关键而又敏感的时期,美国和东大不会让世界大战“爆发”。正是基于这个“判断”,有分析认为,尽管朝鲜半岛看似剑拔弩张,但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美国和东大不会让该地区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为各自都无法承受世界大乱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事实上,最新的态势发展正在验证着这个“判断”。
在舆论场开始炒作朝鲜出兵乌克兰战场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含糊其辞地说:“这是我们(俄罗斯与朝鲜)的主权权利,不应引起担忧。”有人解读称,佩斯科夫的言外之意是,即便是真的,那也属于双方之间的“盟约”范畴。
佩斯科夫的回应显然是耐人寻味的。不过,朝鲜方面的最新回应则明显是在为这起炒作事件“降温”。根据环球时报援引新加坡媒体的报道,在当地时间21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位负责人强调,韩方关于“朝鲜向俄罗斯派兵帮助对抗乌克兰”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再者,炸断双方之间的道路显然也不符合“进攻”的逻辑。
综上所述,尽管在几大热点地区中,要么是在打仗,要么是在“准备”打仗。但从常识、逻辑、历史以及战略层面来说,正在打仗的未必会导致世界大战,而准备打仗的也只是“准备”而已。只要美国和东大没有“决战”的意愿,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大乱。相对应的,这轮地区冲突结束后,世界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国际秩序也只存在“修复”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