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亲密关系与自我暴露

亲密关系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朋友、知己、恋人、夫妻以及家庭成员等关系均属此例。在人际关系中,当交往双方的互倚性(interdependence)很大时,就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双方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沟通;二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相似的价值观和需要、兴趣;三是双方“互倚”和“真相倚”,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相互影响力很大。阿伦(A Aron,1991)等人认为,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即他人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这样,在分配资源和利益时就不分彼此,以及敢于在这种亲密关系中进行自我暴露。其中,爱情是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激情(爱情中的驱力)和承诺(维持爱情关系的决定)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置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三种成分并非平均存在,而是有多寡之分。后来他又提出了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这是对爱情本质的最新阐述。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的意思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重要的信息,笼统地说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Jourand,1964),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信念。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使真实的自我让至少一个重要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是自我实现的个性所必需的,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条件。但是,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会引起对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是,习惯于喋喋不休地向他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会被他人看作是不好适应的,只顾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和病态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因此,虽然关于自我暴露和顺应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对自我暴露在人际关系中的原因和结果,人们已了解得比较多。研究指出,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既与个人有关又与社会有关。种族、性别和文化因素都是主要的。例如,研究表明,女性之间对对方暴露自己要比男性之间高,而且女性更倾向于要求对方暴露自己(Jourard,1971)。另一个研究者发现美国人倾向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层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我暴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Ting-Toomey,1991),在亚洲文化圈中那些不爱表达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诚实可信的,这便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Kang,1983)。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构成个体情景的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