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显着。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诗经》中叠咏体诗歌,主要集中在民歌并民歌短章中,这与短章民歌含意的单纯性、口头性,偏重于抒情性有关。民歌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即兴而发的作品,因此其体制往往较简短。简短,在达意上会受到限制,从而需要多章反复,增加某些词义,以取得完整达意的目的。同时,由于它的口头传唱性,只有多利用叠句(完全相同句子的重出)和重章,才便于记忆和传唱。另外,民歌有感而发的浓郁抒情性,也需要靠一唱三叹的反复,以达到充分发泄的目的。除此之外,叠咏体的产生,与民间经常流行的对歌形式(倡和、问答体)也有密切关系。从民歌的产生和上古习俗来看,民歌多产生于集体活动之中或彼此对答交流之中,很少有沉思默想的独白。例如在群体的劳动中,或伐木,或采集,有人触景生情,兴发而唱,就会引起有同感的同伴们的接语而歌,由于受到起始者思想感情、语句、格调的启发和限制,后续者就会很自然的以复沓的形式相承相接,从而出现所谓重章叠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