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认识传统相声

传统相声的历史

从西周的“徘优”、唐的“参军戏”、宋朝的“滑稽戏”、“杂戏”、“百戏”、明代的“过锦戏”,可以看出我国的逗笑艺术一脉相承、日益发展,不仅哺育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形成,更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讽刺、幽默艺术经验。这就是寓庄于谐的抒情方式,正反相衬的表现方法,虚中见实的概括生活的手段。它们给相声增加喜剧性内容,使相声和生活紧密联系。相声逗笑和讽刺的风格,提供了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和得心应手的表现元素。所以,在这种文化的沉淀之下,使得传统相声得以发扬光大,由雅(圣贤、士大夫、文人、学者、诗人、骚客)一点一点的融入市井近入民俗。


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中记述了早期相声艺人马麻子,人称“相声麻子”。从1948年推算至今留下了近1500个相声段子,这之中有些不全的、不能用的,至今尚能用的仅百十段。传统相声的创、演者,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从第一代到第七代分别是:穷不怕(塑像)、八德之焦德海、八德之万人迷、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小蘑菇)、候宝林、刘宝瑞等。



相声的三起三落

清末,虽然有马麻子,张三禄的相声红火记载,但…人少…只限于亍头…传说中的“相声八德”的时代。裕德龙、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八位德字辈的老艺人创造了一个相声的神话。那时清门(文人跨刀创作的相声)、混门(专业艺人创作的相声)两种相声合流,造就了相声的第一个巅峰。几百段传统相声就是在那时固定成型,得以流传下来,比如我们熟悉的《连升三级》、《八大改行》、《报菜名》、《八扇屏》、《扒马挂》等等。

  第二次,解放初期。相声净化运动时代。鉴于老相声当中存在大量有低级趣味之嫌的“荤哏”、“脏哏”,刚成立的新中国险些将相声划归封建糟粕,跟“反动会道门”以及“八大胡同”一起埋葬了,幸亏侯宝林等一批对相声矢志不渝的老艺人在老舍等知名文人的帮助下,改编了一批相声,并写了很多介绍相声的文章,使得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继之,何迟等人创作的《买猴儿》、《夜行记》、《婚姻与迷信》等经典的相声段子,使得新时期的新相声掀起了新高潮。

  第三次,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左的时代。在经历了歌颂型相声所带来的繁荣假象之后,人们只差那么一点对相声就要腻味了的时候,梁左的介入把相声带入了又一个盛世。在彻底否定传统和不能再继续歌颂的夹缝中,梁左用他那梁式家族特有的眯眯笑眼敏锐地看到了相声生存的一线生机,他的《虎口遐想》、《电梯风波》、《小偷公司》等作品,把八十年代的相声热从艺术成就上带到了最高峰。

相声的史学家们从相声的朔源:西周的俳优、唐的参军戏、宋的百戏都是在追寻相声成为中国幽默之大成的起因,必竞有个三次巅峰三次衰败,几乎灭亡,没亡说明亡不了,而是应从中吸取和舍。没有出现大师人物和新传统相声,新人物大都是因为时事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