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数来宝”、”双簧“

数(shǔ)来宝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数来宝特点:


      数来宝艺人凭借广泛的生活知识,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有的还能讲今比古,引经据典,夹叙夹议,积累了一些固定的套子词。后来吸收了对口相声的表现手法,形成对口数来宝,进一步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出现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新唱段。诙谐、风趣是数来宝的艺术特色之一。数来宝的基本句式为上六下七,上句六字为三三,下句七字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末一个字要合辙押韵,并且同一声调。两句一组,可以一组一辙,也可以连续几个、十几个句组一辙。唱句中还可以插入一些独白,如过口白、夹白等。

数来宝在它的演化过程中使用过多种击节乐器,如高粱竿儿、钱板儿、撒拉机、牛胯骨、三块板儿、三个碗儿、开锄板儿(又名和平板儿)等。现在普遍使用七块板儿,大竹板儿两块叫大板儿,小竹板儿五块叫作节子板儿。大竹板儿有多种打法,有演唱之前的开头板儿和演唱中的小过门儿,还可以打出种种花点儿制造气氛,有时摹拟某些音响,有助于表达唱词内容。


                                下图为:数来宝民间艺人↓

双簧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来历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
双簧 艺术画“双簧”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管乐器中有双簧片的一种,常叫“双簧管”;另一个是中国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人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据说早年有位北京唱单弦的曲艺赏叫黄甫臣,他唱的单弦曲艺小段,不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很受西太后赏识,当然常召进宫去为她表演解闷。

 

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弦演唱,于是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际,感冒咳嗽,噪音不仅沙哑难听,而 且几乎发不出声来。临时打退堂鼓,怕太后怪罪;去唱吧,却没声音,更要被责罚。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当然唱功也几可乱真,他对父亲说:“我藏在后面 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二人只好用此法应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后听得十分开心!

不过,演到最后,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慈禧太后却因看得分外高兴免了罪,赏赐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簧,反而更精彩呢!”从此,“双簧”形式的节目流行开了,还造出“表演双簧”词语,指一个公开另个藏于背后合伙骗人。


                                 下图为:双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