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传统相声中的”逗“

“逗”的雏形--“俳优”

拼音:pái yōu

古代以科诨为特色,包容音乐、戏剧、歌舞等成分的表演艺人;只有男性,无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常常与侏儒、狎徒相提并论,甚至被看作“亵狎”;有的献艺于王者前,有的服务于军队,更多的是游走于民间。(因俳优社会地位原因,古籍中仅记载了他们在宫廷的活动。)

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者!” 唐 李复言《续幽怪录·辛公平上仙》:“殿上歌舞方欢,俳优赞咏,灯烛荧煌,丝竹并作。

“逗”的完成形式--“参军”

读音:cān jūn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鹘”。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时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捧哏的也常拿扇子打逗哏的......参军戏的对话法,也很像现在的相声。 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 “参军”两个字念快了说是“净”字。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

捧哏(gén)

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说好比逗哏的难,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声的包袱如果想使响了,铺垫抖翻缝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成,这需要捧逗之间的默契程度,谁离开谁也不成。当然了,一般的相声演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无论是捧哏还是逗哏都要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的,逗哏的演员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员也得会逗。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那在相声界里面叫作“瘸腿”。当然了,可能有的演员主攻逗哏,有的演员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

逗哏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逗哏”是主要把他自己本身经历过的,或是熟悉的事物,说给“捧哏”的听,实际上是两个人共同配合表演给予观众听。这个叙述人在叙述故事时,也像表演单口相声的演员一样,叙述和摹拟表演,进进出出交替进行着。人们称它是“说法中的现身”。在“一头沉”里“逗哏”的表演是继承单口相声的表演发展成的,也是有共同特点的。“一头沉”和“单口相声”所不同的是除了两个演员表演外,就是单口相声是通过叙述人把故事讲给观众,而“一头沉”里“逗哏”的是把故事或问题说给 “捧哏”的听;其实,也是给观众听。所以“捧哏”演员成了帮助“逗哏”演员讲述故事的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