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视频



大数据也有不智能的时候

互联网带给大数据的春风并不总是那么强劲,而所谓的“捷径”也总是不那么顺畅,因为海量数据的轻易可获取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常态。而即使在互联网已被广泛使用的当代,我们也可以随手设想出如下四种对大数据获取构成限制的情况:

(1)在战争条件下,己方作战平台对于储存在“云”中的信息的调取很可能会遭到敌对方的刻意干扰,而使得大数据处理技术自身失效(与之相类似,我们还可以设想如下情形:在某国与某国关系全面恶化的情况下,一国切断海底光纤光缆,以使得另一国民用数据处理平台大面积瘫痪);

(2)即使在和平条件下,由于广大贫困的或未受教育的人口的线上交易活动并不活跃(或者根本不存在),对于网络数据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遗忘“不上线的大多数”为代价的;

(3)在诚信广泛缺失的社会道德背景下,广大网络“水军”的存在,会使得一些特定数据(如对于商品的评价)的质量低到无法被其数量所平衡的地步;

(4)在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譬如火星探险),人类所获取的相关信息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尺度的地步,因此大数据技术自身也会失去用武之地。

但是,即使在所有这四种使得大数据技术被“冻结”的情况之中,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人类的自然智能是无法在其中正常运作的——譬如,伟大的将帅能够透过战争迷雾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合格的市场分析家可以通过线下调研了解不上网人口的市场需求;足够精明的买家能够轻松地区分出网络评价意见中的真实成分与虚假成分;聪明的植物学家与地质学家马克·沃特尼(美国电影《火星救援》的主人公)则可以在与地球指挥中心暂时失联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头脑所蕴藏的知识,构想出在火星上生存的方案。换言之,在信息稀缺的环境下,人类的自然智能会比大数据技术更具优势。

然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者或许会继续反驳说:即使我们承认人类的自然智能会在信息稀缺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威力,但是这一优势依然会被其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所暴露出来的“不适应性”所抵消。因此,二者至多打成一个“平局”。对此,笔者的回应则是:人类的自然智能的确无法全面打败大数据技术,而传统人工智能技术恐怕也不行——但“绿色人工智能”就难说了。在笔者看来,后者将为综合自然智能、传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却同时尽量回避其各自的弱点)提供一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章节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