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礼仪中,交谈是尤其重要的!交谈,是表达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能只从自己单方的动机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达到双方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效果。所以,强化语言方面的修养,学习、掌握并运用好交谈的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一、互相尊重的原则
交谈是双方思想、感情的交流,是双向活动。要取得满意的交谈效果,就必须顾及对方的心理需求。交谈中,来自对方的尊重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的。交谈双方无论地位高低,年纪大小,或长辈晚辈,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切不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所以,谈话时,要把对方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在心理上、用词上、语调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尽量使用礼貌语,谈到自己时要谦虚,谈到对方时要尊重。恰当地运用敬语和自谦语,可以显示个人的修养、风度和礼貌,有助于交谈的成功。
多用敬语,展示风度。美国前哈佛大学校长伊人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些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
常用敬语有:
1.相见道好。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托事道请。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3.偏劳道谢。在对方给予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就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4.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化干戈为玉帛。
二、注视与呼应
在交谈活动中,人们除了用嘴说话以外,还应用眼睛传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注视区间。与对方交谈过程中,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用适当的表情与语言,表现理解与关注,形成一定的交谈呼应。
尊重对方,善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谈话过程中,用目光注视对方是一种起码的礼仪要求,目光能随着谈话内容的发展而变化,是这种礼仪的延伸。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有几种形式:
1.表示友好1/3,也就是说,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你的视线停留对方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这是友好的表现,也是最基本的礼仪。
2.表示重视2/3,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你的视线围绕对方停留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这样是很有礼貌的做法,而且会让说者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
3.表示兴趣2/3以上,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你的视线围绕对方停留的时间高于三分之二,作为旁听者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表现会给说者有着很大的鼓舞。
4.表示轻视1/3以下,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你的视线在对方停留的时间不还不到三分之一,表明你对他说话不感兴趣,也是很失礼的行为。
5.表示敌意2/3以上,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你的视线盯着对方某个部位,是眼睛或额头等,多于三分之二的时间,那就是很不友好的表现了,是要宣战的先兆。
眼睛的注释氛围会传达很多的信息:
当然,世界上各民族的注视习俗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日本人认为直视对方的脸是失礼的,他们习惯看着对方的脖子;英国人与人说话时尽量避免双目对视;而瑞典人则认为对视为佳;在地中海沿岸,人们深信呆滞的目光会带来灾难,因此人际注视时眼神比较活跃;在希腊凝视别人是极端失礼的,而阿拉伯人则认为凝视是起码的待人礼节。
注视的范围界限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说话性质的不同,选择更具体一些的注视范围。心理学家发现,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眼睛看向哪里,会直接影响对方的情绪反应。
1.公务注视范围。所谓公务注视范围,是指在进行业务洽谈、商务谈判、布置任务等谈话时采用的注视范围。这一区间的范围一般是:以两眼为底线,以前额上部为顶点所连接成的三角区域。由于注视这一部位能造成严肃认真、居高临下、压住对方的效果,所以常为企图处于优势的商人、外交人员、指挥员所采用,以便帮助他们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2.社交注视范围。所谓社交注视范围,是指人们在普通的社交场合中采用的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以下颚为底线所连接成的倒三角区域。由于注视这一区域最容易形成平等感,因此常被公关人员在茶话会、舞会、酒会、联欢会以及其他一般社交场合使用。注视谈话者这一范围,会让说话者轻松、自然,因此他们能比较自由地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发表出来。
3.朋友注视范围。所谓的朋友式的注视范围,就是非常友善,是以对方眉心为上线,两颧骨为底线,画一个三角形,交谈时,你的眼神最好落在这个“三角区”里,适当变化注视点,而不是死死盯住对方的双眼或其他一个地方。看向这里,会给对方一种备受关注、觉得自己是焦点的感觉,对你自然产生好感,从而慢慢放下戒心、吐露心声。而如果总是盯住一个地方,则很容易让人产生敌意。
4.亲密注视范围。所谓亲密注视范围,是指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在交谈时采用的注视区间。主要是对方的双眼、嘴部和胸部。恋人之间,至爱亲朋之间,注视这些范围能激发感情,表达爱意。“频送秋波”、“眉目传情”都是通过这样的区间进行的。
注视不等于凝视。如果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样以“两眼间或一轮,方知是个活物”的方式注视对方,一定不会导致好的交谈过程,同时两眼也不能在某一范围上下翻飞,左顾右盼,否则,对方会觉得莫名奇妙,不知所措。
三、交谈的技巧
要注意情感呼应,展示理解。谈话之道,既要态度自然,措词文雅,还需要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赋予理解和同情的精神,惟有充满着温暖和同情的言语才能激起他人的注意。当对方谈到与你的观点基本一致之处时,你应点头称是,用“我也有同感”、“很好,真是英雄所见”等语言呼应;当对方叙说忧愁、感伤的往事时,应面露伤感、同情与思虑,可用“换了我,我真不知该怎么办”、“真太难为你了”等语言给以呼应,等等。
在社交场合,如果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说话,是不礼貌的;“沉默是金”也行不通。能保持情感与语言呼应的关键或者说诀窍,就在于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随着对方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暂时忘掉个人的喜怒哀乐。 还要保持谦虚,三思后行。交谈主要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为了礼貌,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人必须顾及对方的情感和因自己的谈吐而激起的对方的反应。
四、拒绝的礼仪技巧
在社交活动中,有求必应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事实上不可能有求必应,因而在社会交往中,难免有时要拒绝别人的建议,或否定别人的意见,这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怎样拒绝,怎样否定才能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伤别人的感情呢?
首先,不要轻率地否定别人的建议,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别人的建议是否有道理。其次,不要在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时,就坚决地予以否定,这会挫伤别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又不伤人感情,说明你已基本上掌握了拒绝与否定的艺术。
1.准备勇气,适时说“不”!拒绝,是一项高难度的专门技巧,着名心理学家杰·达拉多认为,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常常以欲求得不到满足为前提。如果我们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场合就连声地说:“不,不,不!”不仅表现了我们的浅薄幼稚,而且很有可能断送人际友谊。如果对方提出的要求是正当的,而你又没有能力或条件解决,尽管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词语表示拒绝与否定,但一定要明确、坚决,绝对不可含糊其词,使对方心存幻想。因此,在恰当的时机,我们还是得鼓起勇气说“不”。
2.巧言诱导,委婉拒绝。必须表达否定与拒绝的时候,首先需要尊重对方,说话要适当,得体,多使用一些敬语,以扩大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应注意方式方法,灵活运用拒绝与否定的词语。其次,可采取一点“补偿”性措施,向对方推荐一下有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人等。这样,既可使对方获得心理补偿,减少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失望,又表达了你的诚意。
比如:当对方表达了他的观点,而你无法苟同时,你不妨先肯定和赞许他的观点,然后以谦虚的口气说一下自己的进一步建议,这样就会很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而对你来说,不但表现了自己的风度,又坚持住了立场。像“不对”、“不行”、“不可能”等拒绝与否定的词语一定要慎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亲人、熟人面前,我们总是在言语上要随便一些,表现得有话直说,直来直去。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我们总是彬彬有礼,说话很注重“分寸”,对方在这样的情境下,很难一下给你提出什么要求,表达什么意愿。当我们需要否定的时候,如果多用敬语,在语言上表现出对对方格外尊重,对方也往往会随之产生“可敬不可近”的感觉。
3.道明原委,互相理解。一般说来,我们之所以拒绝对方,总是有一些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总是有我们所处的主观或客观的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有求于我们的人未必知道或未必完全清楚。因此,我们不妨面对他们说明我们的难处,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