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
徐英瑾
检索结果共
个
1
人工智能史上的“三国演义”
1.1
人工智能的历史
1.2
符号人工智能
1.3
人工神经元网络
1.4
框架问题
1.5
顺便聊聊五代计算机泡沫
2
“超级人工智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2.1
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
2.2
深度学习能够升级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吗?
2.3
向自然智能学习(上)
2.4
向自然智能学习(下)
2.5
再论“强人工智能”与“超级人工智能”
3
“大数据技术“真的智能吗
3.1
大数据的优点
3.2
大数据的缺点
3.3
节俭性理性
3.4
对绿色人工智能的展望
4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
4.1
自然语言处理理论概论
4.2
行为主义的自然语言处理路径
4.3
外在主义的语义建模
4.4
基于理想语设想的语义建模
4.5
统计学进路的语义处理方式
4.6
混合式进路
4.7
基于实际语例的进路
5
计算机能够懂汉语吗?——汉字屋论证
5.1
再谈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5.2
塞尔论证的前身
5.3
塞尔的反证法
5.4
重要的反驳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机器翻译问题
6.1
机器翻译进路产生的问题(上)
6.2
机器翻译进路产生的问题(下)
6.3
认知语言学关于翻译的洞见
6.4
认知语言学技术刻画的“不可计算性”
7
计算机能够懂得“一个帅哥”和“一枚帅哥”的区别吗?
7.1
隐蔽在计算机工业的“中立”面相之后的英语霸权
7.2
被西语思维扭曲的汉语量词现象
7.3
一种基于汉语演化史与认知语言学的复合式解释
7.4
以人工智能为武器来反抗地球的扁平化
8
英语算啥?搞懂日语才是对于计算机的挑战
8.1
从“中文屋”到“日语屋”
8.2
日语言说者对于具身性的敏感性
8.3
“日语屋”给塞尔造成的麻烦
8.4
主流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何处理不了具身性?
9
从说人话到办人事——论具有道德意识的机器人设计
9.1
机器人伦理学概述
9.2
从伦理学的“具身性”说起
9.3
认知语言学的“具身性”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启示
10
如何建造儒家机器人
10.1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哲学的结合
10.2
击靶德性论及其与儒家学说中的关系
10.3
从神经计算模型看德性熏养
10.4
通过基于“儒家德性样板库”的隐喻性投射来获取德性
10.5
课程总结
11
阅读
11.1
阅读
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注意:阅读课程拓展专题计入成绩,请在本学期结束前完成阅读进度。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