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的特点是占地大,大山大水,视野开阔;园中开辟大片湖面,象征东海,湖中做岛,象征东海神山;建筑宏伟,色彩华丽,装饰金碧辉煌,体现皇家气派。
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 北京北海
皇家园林建筑金碧辉煌 皇家园林建筑金碧辉煌(北海)
皇家园林占地大本身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北海、中南海、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以大而着称。早期的帝王园林叫“囿”,后来叫“苑囿”。这种“囿”或“苑囿”,除了我们今天一般园林的游览观赏的功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种植蔬菜瓜果农作物放养动物和狩猎,甚至这些实用功能都超过了游览观赏的功能。后来的演变当然是以游览观赏的功能为主了。
围猎图
皇家园林都要做很大的湖面,往往都是人工开凿的,同时借挖湖的土石堆砌成湖中的岛屿和山,这种造园手法来自于神仙方术的信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东海中有神山,一种说法是四座:蓬莱、方丈、瀛洲、壶梁;一种说法是三座:蓬莱、瀛洲、方壶(把方丈和壶梁合二为一)。不论是三座还是四座,总之它们都是仙山琼岛,岛上住着神仙,长着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信奉这种关于长生不老的仙术,一心向往着仙山琼岛上的神仙生活。最着名的当属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东海神山寻找仙药的故事,徐福一去不返,相传是到了今天的日本。日本今天仍有很多地方流传着关于徐福登陆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的相关传说。秦始皇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炼丹求仙的故事,笃信黄老之术,向往长生不老成了古代帝王们共同的追求。
山东蓬莱阁 北海琼华岛
因为皇帝们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山琼岛而望不可及,因此就在皇家园林中做出大片的湖面以象征东海,湖中做岛屿,象征东海中的神山。这种造园手法就成了历朝历代皇家园林的固定手法和共同特点,从史书中记载的秦汉皇家苑囿,直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清朝皇家园林都是如此。不仅造园手法,甚至连名称都是来自于东海神山或者与此相关的含义。汉代建章宫中开辟了“太液池”,池中做了三个岛,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隋代洛阳西苑中开辟“北海”,周环四十里,中有三山:蓬莱、瀛洲、方丈;唐代大明宫中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池中有“蓬莱山”,池旁有“蓬莱殿”;北宋着名的皇家园林艮岳,本来就是由“万岁山”、“寿山”改名而来,园中又有蓬壶堂。元代定都北京,名叫“大都”,在皇宫西边建造“大内御苑”,位置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只是当时的规模比较小,只有北海和中海,南海尚未开凿。大内御苑中的核心是“太液池”,池中从北到南排列三座岛屿,北边的叫“万岁山”,即今天北海中的“琼华岛”,南边的岛叫“瀛洲”,即今天中南海中的“瀛台”,延续着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固有做法。明清北京的皇家园林仍然还是延续着这种观念,只是在名称上稍有变化,不一定直接使用东海神山的名称,更注重象征意义。颐和园的昆明湖中做有三个小岛,象征蓬莱三山,颐和园的中心的大山叫“万寿山”(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意思);北海中的岛屿叫“琼华岛”,所谓“琼华岛”,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中国古代语言中,凡带有“琼”字的就与神仙有关,神仙住的地方叫“仙山琼阁”、“琼楼玉宇”,神仙喝的酒叫“琼浆玉液”,所谓“琼华岛”就是也就是神仙居住的岛。琼华岛上还有“仙人承露”的石雕,一个仙人双手托盘,高举过头,承接天上的露水,用来炼仙丹,炼丹服药是道教神仙方术中追求长生不老的主要手段。总之,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皇家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就是对于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