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视频


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被称为“残酷的天才”乃至“恶毒的天才”。如果说“残酷”主要是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阴深、丑陋一面的描述、分析和挖掘不留情面,以及指这种描述给读者造成的客观效果,“恶毒”就还涉及作者的动机。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只是在尽情展览丑陋吗?而且,这种揭示是出于憎恨人类的动机吗?他笔下的人物是否可简单地归为施虐狂与受虐狂两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面——也许是更为本质的一面。

“残酷的天才”是由米哈伊诺夫斯基提出的,高尔基也承袭了这一说法,但他们可能忽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要那样写,这所以要那样揭示人的阴深复杂性(确实相当残酷!)的针对性,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和肤浅的幸福论——一种似乎只要把合理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观点教给人们,把观念一改变(或者随后再改变环境),人们马上就能获得一种新的生活,马上就能获得幸福的理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说,人不是这样的,生命不是如此简单,人生也确实不是如此轻易打发,人的幸福并不就等同于一种动物性的满足,人不断期望着更高的东西,期望着终极的东西,达不到他就常常自我折磨。人间的理想状态不是可以轻易,甚至不是可以世俗地、集体地达到的,接近它必须从每个人的内心,必须每个人都付出极其艰苦的代价,也就是说,必须受苦,必须通过真切的苦难以及对这种苦难的自我意识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福祉。

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提醒人们认识人的复杂性,认识他们自己心中的黑暗,这样,在一个大规模的运动席卷而来的时候就不至于盲目乐观和机械盲从。他还要人认识自己的有限性,这样就不至于把希望都寄托在“人神”,“人类救星”、寄托在“人间天堂”之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时代尤其对将要来临的事件的感受十分敏感,所以,可以把他对人的残酷的、不留情面的描写和剖析,视作是对一种正在广泛流行、并即将变为集体行动的、过于简单和乐观的人性和社会改造方案的一种对抗和反拨。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的基调是怜悯,这是从其处女作《穷人》就已经奠定了的,这基调在《被欺凌的和被侮辱的》中达到了最强烈、最感人的声部。但怜悯还可说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在这方面,在他的前、后期作品之间并没有断裂,后期作品在这方面仍是承前期作品而来,只是后期作品除怜悯外,更加强了思想的分量;除俯首向下之外,更增添了仰首向上的视线。如果说前期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了对受苦的多数,对外在的苦难的怜悯,后期作品则是更多地表现了对那犯罪的少数,对内心痛苦的怜悯。并且,后期作品已不再满足于感受痛苦,而且思考痛苦,不仅仅是去体会具体的、个别人的痛苦,而且承担起一般的、整个人类的命运和痛苦。

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章节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