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者表达解析
观察者感觉辨析
表达者心理求证
感觉与表达契合
解读者
对表达观察不够细致
感觉时个人经验带入
忽略表达者心理求证
解析时过于强调规则
详实、细致地观察表达,注意表情动作与言语匹配。
避免对表达观察不够细致,造成的误读误判。
案例1:
判真依据:眼动事件与基线反应一致;有人说假时有抿嘴。
提问:昨天晚上睡前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谁?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你还记得你进入大学之后认识的第一个室友的名字叫什么吗?(微笑,眼睛直视或向左,误看眼动往右) 打乱节奏问有签名。(眼动往右)
案例2:(4.5 实操训练4 《真真假假:我曾和一个德国人交流了8个小时?》)
判真依据:表达时双脚总是往前移,直至讲台边缘,很自信的样子。
判假破绽:在回答连续追问在南京路逛街的细节时,双脚虽然在讲台前并着,但右脚跟不时抬起……
案例3:(5.6 实操训练5:《真真假假· 我曾经复读一年》)
问1:你昨天晚上在哪个餐厅吃的饭?
答1:昨天晚上我在高铁上吃的饭。(回忆时,眼神从左上往左下看,左手有比划手势且带有不自然的尬笑。)
问2:你复读的时候是在哪个学期?
答2:额……上半学期还是下半学期,我忘了。(左手摸鼻子,尴尬的笑)。
问3:复读到学校第一次见到的人是谁?
答3:(舔嘴唇)第一次见到的……我……(叹气)如果说没有印象……会特别……(身体后退,结巴口吃)应该是老师……我当时不太记得清了。
问4:你来上政第一次见到的人是谁?
答4:额,第一次见到的应该是门卫大叔。
问5:大叔长成啥样?
答5:长啥样?想……(眼神先往左上再往左下,低头,假笑)
问6:好了不用回答了,我已经问完了。
在提问者问“你复读的时候是在哪个学期?”时,表演者出现明显的摸鼻子的安慰反应,这种反应是在掩饰事实,迫于某种情境的压力,内心感到不适,是典型的说谎表现。
随之,提问者问“复读到学校第一次见到的人是谁?”时,表演者出现“舔嘴唇、叹气、身体后退、结巴”的一系列逃离反应、安慰反应,这正说明表演者在这一刺激下,感到威胁、紧张、压抑、不适,从而说明整个情境与事实不符。
此案例中,表演者已提前准备好部分相关问题,但未想到提问者的上述几个问题的刺激,在基线反应的对比下,安慰反应和逃离反应的表现尤为突出,真实回忆和想准备的谎言回答破绽一目了然,是很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