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课程章节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误入校园深处,惊起一群男女。”这是目前流行在大学生之间的打油诗,说明了大学生恋爱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被淡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当今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低龄化趋势。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以往大学生谈恋爱以三、四年级居多,现在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不久就纷纷坠人爱河,出现了恋爱群体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一进校门,便寻寻觅觅,开始轰轰烈烈地谈起恋爱来。这和学生生理发育的早熟以及交往观念上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2)公开化。过去大学生谈恋爱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不到成熟时不愿公开。现今的大学生恋爱时不仅让同学朋友知道,有时还将恋人带到寝室,让室友们评头品足,,成双成对,频频约会于花前月下,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旁若无人。这不仅影响校风校纪,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3)情感历程缩短。过去大学生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从相恋到走向婚姻的殿堂常常经历漫长的情感历程,而现在大学生的情感却在提速,从相识到相恋进展迅速,大大缩短了情感的历程。

(4)爱情观多元化。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基本都遵循这种爱情观。而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以婚姻为目标,恋爱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颇时髦的观念,这种观念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情感产生种种困惑。

(5)草率化。早在1995年的时候,通过对上海1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就得出这样一个数据,认为“只要确立了恋爱关系便可发生两性关系”的认同比率高达50.9%。而现在婚前性行为、校外租房同居已屡见不鲜。更有的同学,本来无意恋爱,却为了面子也草率去谈。这种仅仅是为了攀比就轻率地拿恋爱当游戏的行为,最后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6)低成功率。这里讲的大学生恋爱“成功率”,是以最终结合即结婚为标准而言的。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毕业后结婚的仅占到0.3%,而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比例竞高达81.7%。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时。分手率暴增,这表明“大学恋情”的脆弱性,就像温室里的牡丹,放到现实环境中不堪一击。   

(7)非责任化。不少大学生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讲,就是“玩玩”而已。在这里,享乐主义和玩世不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是有明显影响的。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此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这种行为实质上只强调了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8)不能正确处理爱情和学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43.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6.8%的大学生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这个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并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上述这些只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事实上,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

(9)承受失恋的能力较弱。有一位哲学家说过:“恋爱的痛苦是最个人、最深沉的,无人可以替代,无人可以分担。”而在爱情历程中最大、最重的痛苦,只能是失恋。失恋是青年时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它会使人处于极其强烈的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以至失去生活的信心或勇气。个别人还会由于失恋而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压力;或者从此怀疑和不信任任何人,把自己的感情之门永远封闭起来,变得郁郁寡欢,毫无生趣,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意义,事实上已超出了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作为其自我认定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恋爱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健康的爱情基础之上。反之,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还会因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